消费电子芯片涨价是例外,稳价降价是主流
就芯片涨价一事,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从英特尔方面获得了证实。
英特尔相关人士在采访回复中提到,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,英特尔就已宣布,由于通货膨胀压力,将在某些业务细分领域提高定价。
根据报道,英特尔拟涨价的芯片产品涉及个人电脑和服务器CPU,以及包括PCH、FPGA、NUC迷你电脑和其他连接芯片。
前述英特尔人士表示,针对定价调整,英特尔已开始通知相关客户。
外媒援引行业人士的消息称,本次提价中,英特尔针对不同芯片的涨价幅度可能有所不同,有的产品涨幅可能在个位数,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达到10%-20%,最终计划尚未敲定。
台积电、三星等厂商的涨价情况也基本类似。
消息显示,台积电今年5月就已通知客户,将从2023年1月起将大多数制程的芯片代工价格上涨5%-10%;三星则透露,将于下半年开始上调晶圆代工价格,涨幅最高达20%。
不过陈阳告诉记者,(英特尔等厂商的)CPU芯片要涨价是个例外,目前主板、内存等其他类型芯片价格比较稳定,截至7月20日,并没有听说任何来自工厂端的涨价通知或消息。
不仅涨价鲜见,消费电子芯片市场近期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降价现象。
公开消息显示,高通将其骁龙8芯片订单缩减了10%-15%,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出货骁龙8第二代芯片时,将现有骁龙8系列处理器的价格降低30%-40%。
联发科则将与供应商签订的2022年第四季度入门级和中端5G芯片订单削减了30%-35%。
英飞凌、意法半导体、德仪等MCU(微控制单元)芯片厂商,也传出报价下滑的消息……
上海赛格电子市场一位芯片销售经理陈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消费电子芯片供应链的价格跳水现象,不只出现在入门级和中端CPU芯片上,驱动IC、MCU芯片、电源管理IC、CIS(接触式图像传感器)等多个品种价格,都出现一定下滑。
以驱动IC为例,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(TrendForce)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,第三季度驱动IC的价格降幅将进一步扩大到8%-10%不等,且不排除将一路跌至年底。
▲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
消费电子行业砍单频发,去库存是主要动力
关于“逆势涨价”的原因,英特尔方面表示是“通货膨胀压力”,台积电、三星、中芯国际等厂商则提及了原材料、物流等生产成本压力,希望借涨价来反映成本压力上升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机构分析师告诉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,决定芯片价格的最关键因素通常不会是通货膨胀,而是供需关系和竞争格局,“英特尔竞争格局里有AMD这样的对手,供需关系方面存在库存压力,这时选择涨价,或许不是合理的决定。”
一位芯片经销商分析,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商的涨价策略,很可能是为了刺激短期内的销售,以加快去库存,但英特尔此举是否能奏效还有待观察,毕竟消费者更倾向于等待新产品,而渠道商也不一定愿意囤积过多旧产品。
对此,英特尔方面对本刊表示,将持续专注于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,并在短期和长期均能为客户提供创新与价值。
芯片行业分析师郑凯安认为,英特尔等的涨价之举,并非多数厂商所能效仿,厂商必须在特定领域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,才能在价格上拥有话语权。“涨价不会是常态,倘若需求没有像英特尔这么好,厂商很难涨价。”
终端市场反馈的情况基本类似。“目前渠道及销售端货源充足,不缺货但缺需求,缺出货口。”陈阳认为,在需求端没有出货口,也没有经销商大量存货的情况下,大范围的涨价潮很难出现。
至于前述提及的入门级/中端CPU、驱动IC、MCU等品种芯片的降价情况,则与当前消费电子行业下游出现的砍单现象密切相关。
今年第二季度以来,消费电子市场砍单的消息就已层出不穷。作为电子消费品市场的最大部分,智能手机首当其冲。
今年5月,中国手机厂商小米、OPPO和vivo就已通知供应商,2022年第二季度以后的供货量,将比此前计划减少2成左右。
国外品牌中,苹果公司相对乐观,iPhone 14系列手机量产已经启动,但首批原定9000万台的出货目标,也已削减1成。
电脑方面同样如此,联想、惠普、宏碁、华硕、戴尔等一线品牌都开始下调年度出货目标,平均下调幅度超过20%。
“牵一发而动全身,消费电子行业的疲软传导到上游供应链,芯片减产、价格跳水的现象就不难理解。”上海芯片经销商杨俊方告诉记者,除此之外,去年缺芯风波下,各家积极扩产、囤货,而如今产能趋于过剩,库存也不少,加剧了整个行业的砍单、降价效应。
车用芯片受影响不大,缺芯仍是主题
有意思的是,在采访中记者发现,消费电子类芯片需求萎缩、价格下降,部分车用芯片的价格也出现下跌。
据《每日经济新闻》等媒体报道,在上海赛格等渠道市场,意法半导体L9369-TR型芯片在8个月的时间内从3500元高位,下滑至671元,降价幅度超80%;意法半导体型号为STM32F103C8T6的芯片,也从此前的200元高位下降至21.5元。
这其中,L9369-TR型芯片是博世ESP系统的核心芯片。根据公开数据,博世大约占据国内汽车ESP系统70%的市场份额。
陈佳分析,这两种车用级芯片的价格下跌也是特例,与它们的供货及性能有关。尤其是随着疫情好转,渠道商现在拿货容易得多,原来价格涨得离谱,现在自然要跳水。
“汽车芯片价格每天波动,最后的成交价还是需要依据当天市场情况来报价。”杨俊方告诉记者,目前,整个市场还是延续去年的缺芯状况,汽车产业的芯片需求仍然火爆,价格整体坚挺,暂未受到消费电子领域砍单、降价太大影响。
综合汽车企业、车用芯片供应商及市场研究机构等各方的情况来看,车用芯片的供需矛盾至今确实未得到根本缓解,影响了不少汽车企业的新车研发及产品量产计划。
比如大众汽车集团近日就传出消息,其软件开发部门Cariad受芯片短缺影响开发工作延迟,可能导致大众集团旗下多个汽车品牌全新纯电动车型延迟发布。为应对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紧张,大众在7月20日宣布将与与意法半导体联合开发芯片。
在6月25日的一场产业论坛上,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表示,目前其芯片产品平均只能满足汽车厂商31%的需求,预计下半年供给率可以提升到50%至60%,但缺芯依然会是主题。
“大家一直说,汽车缺芯是因为消费电子芯片紧缺,其实这种说法不太严谨,尤其在上游芯片制造环节中,车用的产线跟消费类的产线重合度不高。如今疫后复苏,新能源车的产业化、智能化依然处于爆发增长期,车用半导体厂商没办法扩增供给。”Omdia半导体首席分析师何晖说。
在何晖看来,车用芯片扩产无法像消费电子芯片那么快,除了英伟达或高通这种与算力有关的厂商,其他车用芯片,主要是与瑞萨、东芝存储、意法半导体、英飞凌、恩智浦这些国外IDM厂商合作,成熟制程工艺的汽车芯片依然短缺。
当然,前述提及的消费电子芯片市场砍单、降价现象,未来对车用芯片市场也并非毫无影响。
集邦咨询一位分析人士告诉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,过去两年消费电子芯片需求旺盛、供货紧缺情况下,芯片制造商大多通过产品组合调整,将驱动IC、电源管理芯片、CIS等8英寸晶圆制程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拉至满载水位。
而如今,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疲弱、消费类芯片供过于求,车用芯片需求持续火爆、价格向稳,也能促使芯片制造商短期内产能利用率松动,将部分产能转向供应紧缺的车用芯片,一定程度上,有利于缓解当下车用芯片的短缺局面。